Hi, 欢迎访问建材天地官方门户站,不定期会有免费展览,敬请关注!
服务热线:0757-8272-8676
标题摘要内容

【建材天地

电子报

新闻动态
马岩松、黑川雅之面向2000名设计师分享,干货满满
来源: | 作者:建材天地 | 发布时间: 1869天前 | 711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      马岩松,黑川雅之,来自全国近200个城市的逾2000名设计师......3月20日晚,“现代力量——2019世界设计尖峰会”在佛山明珠体育馆举行。尖峰会由国际青年设计师协会、广东欧文莱陶瓷有限公司主办,马岩松、黑川雅之出席并带来近三小时主题演讲。



△ 峰会现场  ©欧文莱


     为何举办此次峰会?这是一个助力青年设计师职业成长、为设计界互相赋能的平台,行业经验需要传递。这也由主办方欧文莱的品牌使命推动:瓷砖是一种渲染空间情绪的感性材质,欧文莱素色现代砖将人的细微感受转化成场景表现力,力图打造立体的瓷砖感官系统。而在打磨精细、舒适、安静的材料之外,在成立20年来的国际化征程中,欧文莱始终强调材质与设计的相辅相成,营造美好现代人居环境是最终愿景。



△ 
欧文莱素色现代砖:
精细是美学的较真,舒适是人性的原点,安静才有力量。  ©欧文莱




△ 
欧文莱品牌管理中心总经理梁雪青讲演现场  ©欧文莱


      在本次尖峰会上,马岩松的实践案例分享和黑川雅之的抽象理念启发,是活动价值的核心体现。设计师的视野需要在交流中打开,如果你不是昨夜的1/2000,这篇回顾带你加入:



马岩松:

在现代主义的遗产外,去找另一条路




△ 马岩松  ©欧文莱



     作为中国首位获得海外地标的建筑师,马岩松在本次峰会上谈到的,却是相对严肃、带有批判性的问题。他以学生时代完成的概念设计“北京2050”为起点,展开“建筑与自然”的主题,回顾了近现代建筑与城市样貌的趋同,并提出一种新的设计可能:让人工的建筑成为人与自然的连结。

资本与权力:现代主义建筑的宿命



△ 北京2050  ©MAD



     人们通常认为人工与自然是对立的。而在马岩松“北京2050”的设计概念中,天安门广场变为森林公园,人工造物与自然一起,构建了带有人文属性的城市景观。类似的做法也可见于中式古典园林——水、石、树、建筑等多元素混用,形成了整体性体验。相比之下,西方园林通过修整自然实现的理性与规整,则反映出不同文化下截然不同的设计思路。

      西方对未来城市的设想注重逻辑性,比如柯布1925年为巴黎提出的“光明城市”规划。吊诡的是,这一设想没有在巴黎兑现,却是中国许多城市目前的状态。对北美城市发展的效仿,使现代化图景被一次次地复制。大批涌现的高楼大厦,千篇一律,被马岩松视为“资本与权力的纪念碑”。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有平壤烂尾多年,最近才宣告开业的柳京饭店。马岩松将之与伦敦香格里拉饭店直冲云霄的高楼并列呈现。“左边(伦敦)是资本,右边(平壤)是权力。”似乎这就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宿命了。


   

△ 伦敦与平壤之对比  ©欧文莱



未来的建筑可能飘在空中

     2017年,MAD受邀参与巴黎蒙帕纳斯大厦高层改造竞赛,马岩松交出“都市蜃楼”方案,为原本的黑色方盒子大楼换上玻璃凹面镜立面。光学效应下,楼体反射出上下翻转的周边景色,巴黎标志物埃菲尔铁塔亦被“倒吊”呈现。这恰好反映了马岩松批判认知后采取的行动。“换一个角度审视历史。你会发现建筑的使命在发展过程中超出了对人、对自然的关心。”



△ “都市蜃楼”  ©MAD



回顾马岩松最知名的海外作品“梦露大厦”,设计初衷即是令高层建筑激发人性与自然的感受。设计中的水平线阳台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,并让整栋楼仿佛随风飘动。两栋楼的外形也不相同,是分别设计的,反叛了工业时代的批量复制,表达了MAD对人与自然独特关系的珍重。



△ 马岩松讲解梦露大厦  ©欧文莱


“学生时代,我想象未来的建筑可以飘在空中,有水有山,不再和地面竞争空间。”
十几年来,马岩松在MAD做的几乎每一个项目,似乎都在践行这个设想。
它们可能像四合院幼儿那样,因地面空间不够活动,而将屋顶搭建起来,
作为孩子们“上房揭瓦”的跑道;
也可能像衢州体育公园那样,将场馆埋在土里,
使建筑本身消失,让屋顶成为人们攀爬、游玩的景观。



黑洞、假山、树与天空

具体来说,MAD的实践被马岩松浓缩为“黑洞”“假山”“树”“天空”四个关键词。


“黑洞”作为天文物理学中的概念,挪用以形容MAD营造的未知时空。马岩松经常在项目中抛弃现实或具象的参照物,让建筑呈现出难以名状的外形。人们称其为“未来感”,是对陌生事物大而论之的评价。而可能性,正包含在不具名的未知当中。




△ “胡同泡泡”  ©MAD




在“北京2050”方案中,泡泡状的公厕被嵌入北京老城区的角落,一方面满足了实际社区需求,另一方面也为街坊们打开了日常背后的”异次元”。由反射材质制造的立面映出周边的胡同与院落,但弧面亦使司空见惯的景象发生扭曲,成为现实里一个超现实的空间。




△ 哈尔滨大剧院  ©MAD




△ 哈尔滨大剧院室内  ©MAD




△ 黄山太平湖公寓  ©MAD



黄山太平湖的一组公寓建在山坡上,因地制宜,成为山的生长。住宅采用多层退台,但每一栋乃至每一层都是不同的,各自根据所处地势做出调节。人们可能认为这些迭代的平面是数字化设计的结果,但马岩松表示自己做设计总是直接画出来,再扫描,施工。






△ 朝阳公园广场  ©MAD



朝阳公园广场上的设计更像一座山了。马岩松希望它不要成为分割自然与人工的又一堵墙,而是以类似山峰的形态,使自然意境渗透到城市当中。在某个角度看,你会望见新建筑后方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,感慨现代建筑急需另一种可能。


“树”指类似树木生长的建筑结构。在厦门欣贺设计中心的项目中,公司的多个子品牌被分置于6个“枝杈”。六个大跨度空间发散如星状布局,形成充满力量的骨架结构,并有办公空间和屋顶花园的混合布置,围绕中庭“生长”。项目的实现会比较困难,但其内部的逻辑性,和外部的飘逸感,在马岩松看来是非常值得实验的。







△ 厦门欣贺设计中心  ©MAD





△ 卢卡斯叙事博物馆(洛杉矶)  ©MAD


洛杉矶的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以“云”的形状呼应天空,建筑看上去随时可能飘走。屋顶上的花园和一层的架空使博物馆变得轻盈、神秘。马岩松觉得这就是博物馆会给人的印象:“人们抱着好奇心前往文化地点,总是希望看到他们从未想象过的事物。”


而在纽约帝国大厦旁,马岩松新近设计的纤细住宅楼与电影中“金刚”一度霸占的skyscraper形成鲜明对比。后者的顶部尖锐、方正,妄图刺破天空,前者则既不算很高,也完全不锋利,如一屡游丝般飘着,若有若无地指向天空。这更接近于人类对穹顶之上的向往。


回顾现代主义建筑的历史,换个角度形成新的理解,再展开不同的想象——这就是马岩松带领MAD在实践中坚持的方法论。建筑的确是人工的,甚至可能是带有“原罪”的,但它们也依然能像古人那些颇有智慧和意境的作品一样,联系人与自然,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提出新的可能。


现代主义的遗产,已不再值得设计师们重复。


黑川雅之:

设计师要激活产品周边的气场


以一句中文的“大家好”为开场,日本建筑与工业设计教父黑川雅之开始了他的分享:“阴的空间 | 负的空间”。而在字面意义之外,从内心的感受上,“阴”与“负”也意味着敬畏与生命。调动起“阴阳”“混沌”种种术语,黑川于此希望唤起的,是对物质周边环境的重视——“如果我们有概念、有物体、有建筑,那么它们周围一定有许多暧昧、混沌、生命,以及美的源泉。利用好这种‘阴’的空间,设计将会事半功倍。




△ 黑川雅之  ©欧文莱


破题:何谓“阴空间”


黑川的发言,更似一场辩证的讲经。


如果说具体的物质,如黑川讲演时手边的矿泉水瓶等可见的实存,是为“阳”;那么在黑川看来,在此类实存的周边“漂浮”着的,是各种我们看不到却真实存在的物质和气场,他称此为“环境”,“阴空间”,或谓“混沌”。


而又因为“阴”作为环境无法独自成立,只有在“阳”存在之时阴才得以生成,所以黑川也将“阴空间”称为“负空间”。


诸如近年医学界、生物学界对细胞间隙液一类“阴空间”、五脏六腑之间的“环境”的研究,黑川强调,正是这些物与物之间的媒介,联系着我们的生命和存在。而回到设计领域,“在做项目的时候,我喜欢去考虑它周边我无法直接看到的气场。我非常重视那些我看不见,但真切包围着我的存在。”


让设计激活环境


调动着语言学及修辞学的知识谱系,黑川推进着有关“阳”与“阴”,“物质”与“环境/混沌”的辩证。在语言学的脉络中,能够被指认的事物,是那些在其环境中得以被命名、进而成立的存在:“世界本来是连续不断的混沌,但当人们突然发现了其中一个物体的特征并命名,物体和世界就分别诞生了。当我们画了一个东西或推出了一个概念,它们是在其周边的环境中才得以成立——而这整个环境,我们可称为混沌。”





之于黑川,设计师最重要的能力,是激发环境、激活“混沌”的能力,是不断去发现新的概念:“我们能够命名一些东西,但在这些明确可辨识的物质外,还有大量暧昧的存在。地球上的很多现象都被人用语言表达出来了,如山谷、海洋、平原……然而哪怕我们用一万个概念去表达,我们也不可能让这些元素相加就成为地球。”


黑川说,他想强调的是这样一个概念:建筑师并非一定要建立起非常夺人眼球的物体,才发出了宣言。“有时,我们哪怕仅仅植下一棵树,放下一把椅子,就会形成一个动人空间。” 如果我们有概念、有物体、有建筑,那么它们周围一定有许多暧昧,混沌,生命以及美的源泉。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利用好这种“阴”的空间,设计将可能会事半功倍。





混沌即美


我们最为熟悉的“混沌”,无疑是盘古开天辟地的东方神话:轻而神圣的东西上升为天空,浊而重的则下沉为地,大地是一团混沌。黑川强调混沌大地的伟大,以及我们应有的敬畏之心;而太极阴阳与庄子笔下“七窍开而混沌死”的故事,在黑川的解读里都指向同一个最终意味:“真正的生命应该是混沌,混沌是生命本身,也是美。”


在西洋的画中,没有这种“阴环境”,没有引诱的元素或空间。如达芬奇《最后的晚餐》或波提切利的《春》,满满的画面就像生产了太多东西。而在东方艺术,如水墨画或枯山水中,最核心处便是对“阴空间”的体会与珍重。




△ 
龙安寺方丈庭园 



未来建筑:回归累积

在讲座的最后,黑川分享了他总结的,建筑设计三原型:1. 原始阶段的“累积型”,是各种小空间的堆积;2. 近世的“附加型”,有一个主体建筑,其他空间再叠加上去;3. 近代的“分割型”,我们将一个主体建筑进行分割,空间是通过分割被联系在一起。









△ 建筑三原型示例  ©有方


这样的迭代看似一种进步。然而黑川表示自己有一种直觉,“未来的建筑,很可能重新回归那种原始的累积状态”:


“在今日互联网的世界,人之间的联系愈发扁平,愈发平等。我仔细地分析过数字技术给社会结构带来的变化,而这是我最后的结论:我们曾经有过树形的清晰秩序,人们都有自己确定的居住地,也有确切的身份。而网络时代让我们面临着树形结构的崩溃,建筑可能会再回复到累积型的状态,是原始和混沌。”


在黑川雅之的想象里,未来建筑可能是一个个村落形式的组合,而家装内饰将不再是一个个单品,空间成为家具之间氛围的最终产物——设计师的任务,是在对物质与其环境的敏感中,向这个世界交付设计的价值。



(来源:有方空间、欧文莱)





News information